发布时间:2025-11-17 23:38:42  来源:ag9九游会

九游会官方网:

  2025年“最美拥军人物”、西藏亚东县拥军老阿妈达吉、普赤、次仁曲珍——

  达吉(左二)和次仁曲珍(左三)与哨卡官兵一起登上哨卡“英豪台”,回望当年背菜行进路段,畅谈哨卡新变化。左宇 摄

  2015年2月,次仁曲珍、达吉、普赤(从左至右)3位老阿妈为詹娘舍哨卡官兵送去年货。材料图片

  西藏亚东县仁青岗村的3位老阿妈达吉、普赤、次仁曲珍盘算着,要在风大雪多的冬天到来前,上詹娘舍哨卡看望官兵。

  10月13日,老阿妈们早早在自家的蔬菜大棚里采了几大篮蔬菜,乘越野车沿着盘山公路弯曲而上。这条上山路,3位老阿妈现已走了40多年。

  自1982年起,达吉、普赤、次仁曲珍3位藏族阿妈自动为山巅上的哨卡时运不好蔬菜、投递邮件、帮忙巡边,累计行进7万余公里。本年8月,中央宣传部、全国双拥办、退伍军人事务部、政治作业部向全社会揭露发布“最美拥军人物”,3位老阿妈成为当选的仅有拥军人物团体。

  沿着3位老阿妈走过的路,记者近来踏访詹娘舍哨卡,在她们和哨卡官兵的叙述中,探寻这段连续了40多年的鱼水厚意。

  藏语中,“詹娘舍”意为“鹰都飞不曩昔的当地”,可见其地形之险峻、保证难度之大。海拔4655米的山顶,詹娘舍哨卡凛然屹立,如白直插天穹。

  那年,23岁的达吉和同村姐妹普赤、次仁曲珍结伴进山采药补助家用。山路峻峭,雾气充溢,达吉不小心摔下山崖,左腿受伤动弹不得。山里夜间气温极低,若无法及时下山,就会有生命危险。危殆之时,她们刚好遇到在山口巡查的哨卡官兵。官兵们为达吉紧迫包扎,拿出干粮让3人果腹,将她们安全送到家中。

  20世纪80年代,哨卡日子条件极端艰苦。每年冬天大雪封山期间,官兵只能许多贮存萝卜、干菜,很难吃到新鲜蔬菜。

  “那时咱们家里都种了一些蔬菜,咱们一算计,就决定给金珠玛米送蔬菜。”本年71岁的次仁曲珍和记者说,其时,她们3人连汉语也说不流利,可看到在山巅据守的哨卡官兵,又着实放心不下。

  3人寓居的仁青岗村,海拔大约2800米。从村里到詹娘舍哨卡,要走一条羊肠小道,爬高高度近2000米。

  “用背篓背自家种的白菜、马铃薯,每个人大约能背三四十斤。”达吉说,她们一般清晨4点半动身,下午2点才干抵达。一路上,冰雪封冻、浓雾充溢、山石嶙峋,行路反常困难。

  天不亮赶路,她们就靠一支小手电照明。“有一回走了一半,遇上暴风雪,咱们只好躲在山洞里,足足等了5个小时,风停了才持续赶路。”还有一次,她们因风雪太大而走失。“看不到哨卡在哪,咱们一着急就‘呜——呜——’地仿照野兽的叫声。哨卡的狗听到了也叫起来,咱们循着犬吠声才找到了方向。”

  说起早年的困难、身上冻伤的疤痕,达吉轻描淡写。可面临哨卡官兵的感谢,达吉马上慎重起来:“我出生于1959年,那年西藏开始实行民主改革。是党和金珠玛米让我家有地种、有庄严,又一代代看护咱们安全。送点菜,是咱们微乎其微的报答。”

  除送菜之外,她们还帮兵士们收发函件包裹,将小电器带到山下修理。在那些大雪封山、补给困难的日子里,阿妈们就像来自山下的信使,为“‘云’中哨卡”的官兵带去期望和安慰。

  40多年曩昔,3位老阿妈从“阿佳”(藏语,意为姐姐)变成了“莫拉”(藏语,意为老奶奶),拥军的厚意不改,而她们记挂心头的詹娘舍哨卡,现已变了容貌。

  2010年,土路修到了哨卡之下,来往哨卡不必再走羊肠小道。2019年,哨卡接通国家电网和通讯网络。2024年,柏油路建筑完结,极大减轻了官兵背送物资的担负。

  “曾经哨卡日子用水还要靠积雪融水,现在有了水井,用水也不愁了。”詹娘舍哨卡一级上士马卫生说,现在哨卡基础设施齐备,已不再需求老阿妈送菜,但是她们仍是年年都会来哨卡几趟。

  “不需求送菜,咱们能做的还有许多。”几十年鱼水情深、同舟共济,老阿妈心里有自己的计划——

  “你们巡查,咱们引路。”3位老阿妈代代寓居在哨卡的山脚下,对周围的风土人情、气候规则、路途情况一目了然。一次,普赤发现一条官兵常走的巡查路旁山体呈现裂隙,便马上告诉哨卡,暂时避开有安全危险危险的路途。

  达吉手巧心细。农闲时,她缝制出不少手套、围巾、护膝。攒出一批,就带上山送给“兵娃娃”们。

  次仁曲珍最擅长的是制造各种藏族传统美食。每次上山,她总带着刚打好的酥油茶、新烤的青稞饼和自家风干的牦牛肉干。兵士们和她围坐在一起,听阿妈讲民族文化故事,学唱藏族民歌。这些时刻,哨卡里总是充溢欢声笑语。

  哨卡官兵巡查路过仁青岗村,她们就赶去送上一碗奶茶;传闻哨卡有兵士患病,阿妈就带上鸡蛋和牦牛奶上山探望;每逢有老兵退役,阿妈也会带着哈达来到哨卡,与他们依依惜别。

  “隔段时刻看不到他们,心里就挂念。”次仁曲珍说,“到哨卡看看兵士们的日子,和兵士们聊聊天,现已成了我的习气。”

  群山环抱中的仁青岗村,宽广平坦的柏油路纵横延展。路两旁新建的二层民居错落有致,每家楼顶上都飘荡着艳丽的五星红旗。

  普赤的家是一座洁净整齐的藏式村居。这些年,仁青岗村乡民的日子条件大幅改进。在普赤家,记者见到好几样来自祖国不同当地的特产。

  “这些特产,都是退役的兵士从老家寄来的。”普赤和记者说,许多老兵退役后还记挂着她们,常常经过视频向她们问候,共享日子近况,寄来家园特产。

  普赤说,早年许多退役官兵会寄来函件,陈述退役后的日子情况。“现在更方便了,村里都有网络,一打视频通话,就能看到他们。”每逢听到退役官兵成家立业、取得荣誉,普赤都分外高兴:“他们回去今后过得好,比什么都强。”

  在亚东县,3位老阿妈热心拥军的故事众所周知。在她们的影响带动下,亚东县爱军拥军气氛稠密。本年4月,亚东县被命名为“全国双拥模范城(县)”。

  普赤的女儿次吉,从小屡次跟着母亲上哨卡,帮忙官兵打扫卫生、补缀衣物,为兵士们扮演民族歌舞。长大后次吉在外地作业,但每次回村里,她就像阿妈们相同,总想着到哨卡看看。“那些和我弟弟差不多大的兵士们,在艰苦的环境下守卫边远地方,我心里放不下他们。”次吉说,“阿妈们是我的典范,我会以新的方法连续这份军民友情。”

  现在,村里的拥军部队中增加了不少新面孔,一些阿妈们的孙辈加入到拥军队伍中。次仁曲珍说,这次她们上哨卡,就有乡民一早赶来,将还带着露珠的蔬菜塞进车里,请她们带到哨卡。之前还有乡民送来刚挤的牦牛奶、新打好的酥油……

  在阿妈们的影响下,村里组建了拥军自愿服务队,定时到哨卡展开服务。90后乡民格桑旦增更是把帮忙哨卡官兵守边护边当成了自己的职责。“打记事起,我就听父辈和老阿妈们议论拥军守边的故事。能为祖国守边远地方,是我从小的愿望,我要像父辈相同守好家,护好国。”格桑旦增说。

  老兵走了,新兵会来,“‘云’中哨卡”是阿妈们放不下的挂念;阿妈老了,可友情还在,更多的藏族同胞挂念着戍守边远地方的“兵娃娃”。送老阿妈们下山之际,官兵又唱起了那首哨卡常常响起的歌:“我从雪山走来,雪山有我慈祥的阿妈啦,她是我终身、终身的挂念……”

联系方式
服务热线:400-800-6113 E-mail:shengxinggroup@qq.com
公司地址:成都市双流蛟龙港海滨广场9座1302;

厂区地址:成都天府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功能区(原邛崃羊安工业园)纵一路19号

电话:86-028-64546589
      028-61181606
传真:028-61181606
邮编:610500

ag9九游会
Copyright @2014 ag9九游会 All Rights Reserved